雅俗共賞

關於中國廟前石獅子的由來...

請問阿中國古代常提到虎...如武松打虎.12生肖也有虎.感覺在中國不太有獅子這個動物但為啥很多廟前卻有一對石獅子呢...獅子不是只有非洲才有嗎
廟前兩側常見有石獅一對做鎮

左牡〈公〉右牝〈母〉

牡獅之前足抓巾帶

巾帶綁繡球或雙錢

頸上掛鈴

頭朝內

嘴裂甚廣

可含珠;牝獅前足逗弄小獅

嘴形大多閉合。

石獅在寺廟建築中屬門箱的一種

然並非每一廟門都有

大凡廟宇崇奉主神之神格崇高

或有朝代封號者

始能豎立石獅

若神格較低

則飾以石螺〈石鼓〉或石枕。

惟此一嚴格規儀

近年來以漸不受重視。

獅子在民間被視為端詳的象徵

因此除廟門之外

宅門、橋頭、墓前、樂陣中經常可見

而且象徵意義各有不同;在廟前代表護衛;在宅前可以避邪;在橋頭表示列儀;在塚前為守墓;在樂陣中表示端詳之意。

http://nt3.ftm.ks.edu.tw/old9201/custom.htm#view3石獅的位置    石獅通常位於寺廟(或關府、宅第)的院落、大門、欄杆、圍牆

或牌坊夾柱、陵墓望柱

甚至陵寢神道。

設置的作用乃在固定門臼、避邪鎮宅、威赫氣勢、歡迎訪客、吉慶團圓、財源不斷等兼顧實用及象徵之意。

    以寺廟三川門為例:明間通常設置石獅(或石鼓)

次間則用石門枕:以其基座承托門軸、門柱與門欄

加強門板開啟與合閉的穩定性

並避免木料接觸地面而具有防潮、防朽的作用

可見祖先是多麼聰明!

公獅居左

張嘴咆哮

雄壯威武;腳踏繡球

也有圓滿結綵的意思。

母獅居右

閉口露牙﹙或略為張口﹚

溫柔情深;足扶幼獅

或伏或立

充滿嬉戲歡樂氣氛。

兩座石獅的軀體都略彎而向門內扭轉

呈現相望拱衛的精神;微張笑口

似乎表示「歡迎光臨」的引導趣味。

如此公、母獅相拱相迎

幼子相隨

有些小獅總計有五六隻之多

真是一幅「天倫之樂」的圖像呢!

 石獅之美    如何認識與欣賞台灣石獅呢?以下依大小、材質、雕工與造型敘述: 一、大小:  配合石獅所在空間尺度的不同

雕造軀體的大小與多寡也有不同

總是要達到調和均衡之美。

廟埕寬廣

大石獅襯托廟宇宏偉的氣勢

威猛剛強

穩重如山。

小石獅雖然雄壯而不失纖柔

也會眨眨眼

吐吐舌頭

調皮搗蛋模樣

人見人愛。

望柱狹長

小石獅居高望遠而數多即美

依然俯視低吼不失威武架勢。

二、材質:  台灣早期廟宇石獅的石材大多由大陸隨貨壓艙運來

特稱「壓艙石」

日治以後才逐漸使用本地的石材。

﹙一﹚ 青斗石:一般以青斗石為上等

產於大陸

色澤墨綠

光可映人;屬質地細緻、勻密的玄武岩

又稱「青草石」。

﹙二﹚花崗岩:紋理較粗

芝麻點明顯但堅硬耐久。

﹙三﹚泉州白石:屬白色花崗岩

芝麻點小而不明顯產於福建泉州少而珍貴。

﹙四﹚觀音山石:乃台灣所產之安山岩

灰黑鬆脆

孔隙較大

近年廟宇中使用廣泛

難見佳作。

﹙五﹚其它:一些砂岩容易風化腐蝕

保存不久。

近代更有以水泥大量灌製

其身軀可大可小

塑造鉅碩無比的流風。

三、雕工: ﹙一﹚圓雕:通常由一整塊石材雕成

表現渾厚、穩重與紮實的風格。

石獅石鼓皆是。

﹙二﹚透雕:表現繁複、鏤空與花俏的風格。

如石獅所踩之鏤空雕出綵球及其球內小珠與含於口中之石珠。

(廟宇中的窗櫺大都以此技法為之) 以上兩種技法皆以犀利的雕工取勝

於雅俗共賞之際往往令人讚嘆鬼斧神工之妙。

四、造型: ﹙一﹚表情:特色在於亦莊亦諧的面部表現

有尖鼻豎耳、毛髮突出、咆哮怒吼狀。

有五官擁擠、誇張逗趣、微笑可人狀。

還有雄雌兩獅攜子團圓幸福和樂狀…駐足品味

往往令人會心一笑。

﹙二﹚線條:有誇張、有內斂。

有表現身上卷曲流暢的鬃毛線條

優美細緻

玲瓏剔透。

有表現四肢粗獷有力、英挺雄壯的簡潔線條。

﹙三﹚佩飾:有頸間佩飾項圈流蘇與渾圓鈴鐺

表示溫馴、受人制伏的喻意。

有綵帶串聯銅錢

寓喻黃金萬兩財源不斷。

獅座下有如意、元寶象徵招財進寶與萬事如意。

﹙四﹚姿態:最引人注目

可分立式與蹲式兩種。

立姿者前腳提起

下方飾以綵帶飄揚、繡球滾動或幼獅嬉戲

而以後腳承受全身重量

由於身軀拉長硬挺

故多立於三川門。

蹲姿者前腳著地、引身向前

一副傲視來人、雄據一方的模樣

故多獨立庭院之中。

對於石獅的雕造

其特徵由清代早期的柔順而至近代漸顯誇張

在溫和中不失剛武而漸至威赫兇猛

在簡潔拙趣中而漸呈細膩繁複。

再來

以石獅性器雕造而言

由從前含蓄性的不刻變成今日寫實性的誇大

忠實地反映現代「解放」自由的風氣。

時代演變

文化差異

審美觀不同

影響匠師手藝塑造作品流風

而作品流風亦默默引導世俗審美觀念。

文物印證史實

史實造就文物

兩者以雙向互動牽引著

即可驗證。

 所謂「獅子一吼

萬獸俱驚」

獅子乃是萬獸之王

一般廟宇都不可少有一對石雕的獅子以為避邪物。

代表威嚴、至尊

具驅邪除煞的神靈造型

守護廟宇

鎮衛廟基

合境平安。

一般廟宇所雕刻之石獅

通常雕成腳踏繡球

嘴裡含球。

除顯現雕技精湛外

也表示登廟的人對石獅的巴結

以祈「求」進入。

    獅像有公母之分

以外型來分較為困難

傳統至今皆未寫實

不分公母都以雄獅造型為之

但通常公獅頸佩項圈與鈴鐺

比較威武雄壯

張口怒視

注視過往人群;古代母獅多閉口

其足下雕刻幼獅一隻或數隻

則顯溫柔情深

備具中國女子美德之儀態。

公母石獅各司其職

共衛廟宇

除顯雄壯之勢

亦顯祥和之象。

http://www.tyc.edu.tw/e-book/weblink/4-3?q?t??N?Y???Х۷ध??.htm 
漢朝時

張騫通西域

也把獅子帶回中國

所以中國也有獅子而福建人認為獅子能擋煞氣

所以把獅子放在廟門口(以前台灣隸屬福建

所以獅子也傳過來了)
河南古城新野發現七只不同朝代石獅:近日

三國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新野縣

在整理文物古跡時

意外地發現了三對半各具特色、形態各異的石獅子。

這七只石獅子為元、明、清朝時所雕刻

在該地留下了不少軼聞趣事

引起了不少旅游者的好奇。

這七只石獅子是在該縣樊集鄉民間發現的。

這是曾是我國出土漢代畫像磚最多的地方

歷史文化底蘊十分豐厚。

第一對石獅子據《新野縣志》記載是元朝天歷元年雕刻的

它位于新野二中(原泰山廟遺址

現樊集中學)。

兩只獅子銅目圓睜

張口欲撲

紋如流水

簡潔而有力

給人一種平靜、渾厚的感覺。

該對獅子有一個特點

東邊高1.5m

獅子腳按繡球的是左前腳

而西邊高1.3m

獅子腳按繡球的卻是右前腳

兩獅雖四目相對

但按繡球的腳印卻刻反了。

據傳說

1328年建泰山廟的時候

刻“霓云樓”門前石獅子的人因趕活

一緊張把獅子腳刻反了

后來雕刻師一見刻反

嚇的連工錢都未要連夜逃走

如今卻留下了一對九分對卻一分反的石獅子。

第二對石獅子是明朝雕刻的

它位于樊集劉莊村(明朝御史劉良卿的家鄉)。

兩只獅子呈蹬爪狀

似酣然靜思

卻又似伺機而動。

獅頭紋路質樸

透出雕刻師的細膩。

兩獅約有八百余斤

全石雕刻

無基座

獅高1.2m

從頭至尾長1米。

第三對石獅子是清朝雕刻的

它位于樊集東趙莊(東漢劉秀光武臺遺址所在地)。

兩只青石獅子坐基而蹲

腳踏精湛

近觀、遠瞧猶如一只猛獅

扭頭細看

欲呼嘯而出山林一般。


石獅的由來,石獅在風水上的作用,福建石獅,石獅藝品,石獅服裝城,石獅圖片,石獅城隍,石獅 風水,大陸石獅,小石獅石獅,中國廟前,阿中國古代,石獅子,中國,繡球,張嘴,廟宇,泉州,台灣

禁忌|送神|安神|桃花|求財|結婚|紅包|禮俗|搬家|踩門檻|求籤|週歲|八字|請神|契子|考運|離婚|掃墓|求子|安床|入宅|滿月|拜拜|豬腳麵線|喪禮|

雅俗共賞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083000448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qaz10140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