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是什麼?
核磁共振好像是醫療上的東西那是什麼
自1940年代後期第一個有關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研究之濫觴
NMR技術便逐漸成為固態物理、化學、醫學與生物科學等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而在食品與農業的應用上
也於1950年代起有不少的研究報告出現
研究的重點則偏重於農產品與食品物化性質的測定與研究
例如穀物與種子的含水率或油脂含量測定
與農產品成熟度的測量等
近年來則在農產品與食品的品質管制、加工程序控制等方面有不少成功的應用。
國內有關核磁共振的研究在物理、化學與生物科學等基礎研究上均有不錯之基礎
在硬體設備上亦達國際之水準
但是在食品與農業上則仍在起步階段
有待投入研究人力開發此項技術的應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是應用材料中核子於一個VHF或UHF磁場與另一個固定磁場中的能量共振吸收現象(Resonant absorption)
而MNR訊號則是由於材料中核子的磁矩(Magnetic moment)變化所產生。
材料中核子於適當頻率之VHF或UHF磁場脈衝結束後
微弱的能量釋放訊號(Free induction decay
FID)常形成不同時間常數的指數函數衰減
而此訊號則可進一步加以分析以辨識材料中具有不同Larmor頻率的核子之數量。
應用核磁共振分析材料之物化特性屬於非破壞性的檢測方法
相對於同為非破壞性檢測的X光檢測或近紅外光檢測等方法而言
是各有優劣與各有不同之應用。
核磁共振分析的特色為檢測速度快
因此增加了其在自動化檢測與程序控制上應用的可行性
同時其受材料樣本大小與外觀色澤的影響較小。
而由一維核磁共振訊號發展至二維核磁共振訊號
使得複雜材料的成份
可以由多方面的資訊得以深入解析。
當然
核磁共振分析方法也有其缺點
即儀器的造價昂貴與訊號分析方法的專門性與複雜性
使得此項技術在應用的擴散上無法很迅速的推廣至一般產業界。
這種情形直到近十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與微電腦的發展
漸有突破
目前已有少數產業應用較低價位的低解析度核磁共振儀進行產品的品管與線上程序控制。
此低解析度核磁共振儀為德國Bruker發展之MINISPEC NMS 120/125/10HTS
其頻率為20 MHz
並附有變溫附件與可程式軟體
可進行多種不同應用實驗
如含水率、油脂成分與擴散係數量測等。
本系目前在近紅外光、超音波、影像處理技術上已有相當不錯之研究成果
配合此核磁共振儀之應用
將可使我們在非破壞性檢測領域之研究工作有更寬廣的研究空間。
參考資料
知識
抄來的..
http://nova.ame.ntu.edu.tw/~ttlin/Research/nmr.htm
核磁共振費用,核磁共振檢查,核磁共振顯影劑,核磁共振 mri 檢查,核磁共振副作用,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醫院,核磁共振光譜,核磁共振 健保,核磁共振攝影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1940年代,Resonant absorption,應用,1950年代,農產品,固態物理,非破壞性檢測,研究
眼睛|狐臭|發炎|手汗|打呼|胃炎|牙痛|嘴破|痔瘡|頭痛|青春痘|胸悶|血壓|痛風|止痛|生髮|近視|孕吐|蘿蔔腿|皮膚病|雷射|氣喘|代謝|便秘|牙周病|口臭|減肥|根管治療|脊椎側彎|蕁麻疹|
核磁共振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42605815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